对话刘永好:我问ChatGPT的第一个问题是……

midjourney2024-01-17 23:48:49372

新希望的焕新,就是在老主业和新主业的切换和协作上做文章


|《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艳艳

编辑周春林

头图来源|中企图库
如果要问这位72岁、生活简朴、远离烟酒和麻将的四川籍老人有什么爱好,恐怕没有比观察、思考新事物更让他感到兴奋的了。当然,思考背后,还有“快半步”的行动。
过去这半年,刘永好迷上了“ChatGPT”。这项新技术的“聪明程度”,让他眼前一亮:
“很多大学生讲,他们写作业或者写论文,通过ChatGPT写的比自己好得多。绘画的话,只要告诉机器要什么样的画,它马上就能给你画出来,而且符合你的要求和审美观。相比原来的机器人,这个‘大脑’变得越来越完美,而且已经超越了人类的记忆能力和反应速度。”
年初,OpenAI公司发布的相关消息刚传到国内,刘永好就注意到了。很快,他召集公司技术部门,强调重点研究,“赶紧用上”。深感新鲜的同时,他发现,经过大数据训练后,现在的人工智能所能解决问题的高度和广度,已远超从前。更重要的是,“它正在迅速改变世界
如一位历尽风浪的老船长,刘永好敏锐感觉到,新技术落地有可能给新希望以及它所在的农业和食品——这一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领域,带来变革甚至颠覆的更多可能。在他看来,光有非常聪明的“大脑”远远不够,还需要落地和实施。
“机器人这几年发展得非常快,无论是工业、医疗还是服务类、游戏类机器人,都已在各自领域有了一定基础。对于农牧食品企业,不管是装配线上的人,屠宰场里的人,还是汽车制造厂里面的机床加工人员,这些人能否用机器人来协作,来解放人,让生产效率更高?”
被繁复劳动“解放出来”的人类会做什么?这是刘永好关注的另一重点。他相信,那时候整个社会都将会变,人类有可能去做更有情怀的事,更多享受的事,更多能够驾驭理想的事,更多飞跃的事。“就像马斯克考虑如何到火星上定居,也有人在考量用什么方式能活到240岁。”
过去半年,人工智能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新一轮技术变革重构人类智慧想象,产业转型蓄势待发。刘永好敦促企业,必须适应、跟进,有所考量,“一旦技术成熟或者有所突破,我们要在我们熟悉和擅长的领域里成为这项技术应用的先行者。如果真能实现,我们也算参与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来源:视觉中国
1982年,新希望从养殖起家。40年间,公司已发展成拥有“从田园到餐桌”全产业链的世界500强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2700亿元,2022年饲料产销量世界第一。外界很关注,新希望及其创始人刘永好,到底做对了什么?从掌舵者的学习和行动能力中,或可见一斑。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对刘永好的学习能力印象深刻。在新希望40周年传记《焕新》的序言中他提到,刘永好每次与他讨论的,都是最新的技术和企业案例,“他对新事物和市场的敏锐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方洪波说,不同于外界印象,他所知道的永好董事长和新希望有着另一面——不可思议的活力和创新力。“很难想象,他们2000多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平均年龄30多岁;也很难想象,他们在波士顿等十几个科研高地建了研究所,并且已经将数字化精益管理应用在多个场景。”
当众多传统企业死于转型时,新希望的转型是传统企业依靠科技武器和制度创新成功谋变的经典案例。
对于新老赛道的把握,刘永好认为,老赛道规模很大,很传统,又是社会的刚需,要用新技术和新制度来变革和焕新;而新赛道要用新机制、新科技、新思维、新办法去快速抢市场。“这两个赛道都叫我们的主业,一个是老主业,一个是新主业,焕新就是在老主业和新主业的切换和协作上做文章。”
在《焕新》序言中,作为刘永好的女儿和接班人,刘畅谈到“四十不惑”,她说,“不惑的意思是不再感到迷惑。虽然今天我依旧有许多疑问和迷惑,但方向却日渐清晰、坚定。……今天的新希望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2022年是新希望集团成立40周年,主题词是“I hope(我希望)”。在刘永好看来,企业和企业家都是时代的产物。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企业家精神里面的“坚韧、吃苦、拼搏”这些内核不会变。此外,他还强调了寻找和把握趋势的重要。
刘永好关心的,不仅是刚过不惑之年的新希望要往何处去,还有下一个40年,下下个40年,新希望又是一番怎样的图景。他希望帮助公司做一些规划和培养工作。“人家都说做百年老店难,我们要争取做120年,当然是更难的了,但这是我们的希望。”刘永好说。
以下为《中国企业家》与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的对话精选:
谈焕新:四十“不惑”

《中国企业家》:《焕新》这本书让我们想到了微软的纳德拉,他有本书叫《刷新》,这两本书讲的都是关于“新”的故事。“新”是一个常识,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家成熟的公司如何才能走向“新”?
刘永好:所谓成熟,可能是说一个人年纪比较老了,或者是一个组织比较臃肿了。对于有类似大企业病的公司来说,关键是一定要变,要调整,要有新的思维和战略考量、新的组织体系、新的激励办法,来使得公司更有活力。这是必须的。
《中国企业家》:《焕新》这本书完成是在2022年,正值新希望成立40周年。去年,新希望侧重的是总结,到了今年,新希望41岁了,您会不会花更多的精力往前看,思考下一个40年怎么办?
刘永好:新希望走过40年了,几乎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同步。这40年来有不少的企业曾经兴旺过,也有好多企业都不见了,而我们今天还在,我觉得这本身就不容易。下一个40年怎么走?我们现在也在思考。但显然下个40年不可能在我的领导下,或者我也许还能看得见。
我今年70多岁了,再过40年,就是110多岁。或许科技进步了,那个时候人能够活150岁了,但是我想我活到150岁有难度。所以现在我们希望做一些规划和培养工作,使得集团能走过下一个40年。甚至我们还考虑,有没有可能过了下一个40年以后,还有下下个40年。
假如说有三个40年的话,公司就120年了。人家都说做百年老店难,我们要争取做120年,当然是更难的了。
我们所从事的农业和食品这个领域,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有人说这个领域是个万岁的产业,不管怎么样,人总是要吃饭的,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和蛋白很多来源于农业。当然有可能再过10年100年以后,很多的吃的东西不一定是土地直接生长出来的,有可能通过工业化,新的科技进步来创造新的品种。但是我相信不管怎么样,农业和食品业是必须的,总是需要有一些人去做的。我们在这个领域已经做了很多年,有一些优势了,我想坚守下去总是对的。
《中国企业家》:按人的年龄来说,“四十不惑”,作为公司来说,站在第一个40年的节点上,不惑的地方是什么?还有没有一些疑惑?
刘永好:这40年里我们的企业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国家也发生了更大的变化。40年前,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温饱问题是第一要务,很多产品供不应求,只要你有产品总是能卖得出去。而今天,几乎主要的产品都是供过于求的状态,更多的是怎样占领市场的心智,要叩问自己:你的产品质量更好吗?品牌更好吗?价格更优吗?口味更好吗?
总之,在供过于求的众多产品中,你要让老百姓相信你、认同你、买你的产品,这是巨大的变化。我们是比较幸运的,恰好遇到国家改革开放,开始创业。那个时候只要你有胆量,认真去做,一定能取得成就,而不管你是不是有文化、是不是学历多高、是不是特别聪明。而今天,光有胆子和勤奋远远不够。你还要有智慧,懂品牌建设,有政策观念,还要考虑大势。条件更多了,但创业也更不容易了。
谈学习能力:学习失败,避免自己失败

《中国企业家》:在企业家群体中,您属于很爱学习的一类人。您平时如何保持知识体系的自我更新?
刘永好:现在越来越多科技型企业的创业者,老板是硕士、博士,有的还是海外留学回来的。我很惭愧,念的书不多,1967年好不容易考上一个初中,后边进了一个中专,在中专里面认真学习,但毕竟还是差了一些。后边恢复高考,我参与了考试。但那个时候,我的年龄比较大了,对于学问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所以就大胆去创业了。
其实我还是很骄傲的,因为我一边创业,一边还在自学。那时候,我上了当地的广播电视大学。有人说我是清华的,有人说我是哈佛的,而我的学校是培养学生最多、最广泛,也最接地气的。
《中国企业家》:最近几年,您个人的学习状态怎么样?
刘永好:我的学习状态还是挺好的。我喜欢与人沟通,与人交流,喜欢到一些成功的企业去看看,或者拜访一些曾经成功过正在遇到困难的企业,去看看他们面临什么问题。通过这些方式,我能从中找到一些经验,为我所用。
相对于学习成功,我觉得学习失败、尽量避免自己的失败更重要。一个企业像我们,经过了40多年的创业努力,也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在过程中也有好多的坎,掉到河里、塘里、海里的情况都有,怎么还能爬得起来,这些都是经验或者能力。
当一个人见证过了、走过了更多的坑,掉了更多的河、海以后,他就更成熟了,经验就更多了,就更丰满了。再遇到这样的事,他可能就不会掉下去,或者爬起来的速度更快一些。我觉得学习失败是很有价值的。

谈人工智能:光有非常聪明的“大脑”远远不够,还需要实施


《中国企业家》:您最近学的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
刘永好:我注意到最近这半年人工智能领域的变化。这个领域诞生了OpenAI公司,ChatGPT几乎达到了人的智慧水平。现在很多大学生讲,他们写作业或者写论文通过ChatGPT,写的比自己好得多。
比如翻译,机器能翻译得更准,而且能够翻译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多种语言;绘画的话,只要告诉机器要什么样的画,马上就能给你画出来,而且符合你的要求和审美观。
经过大数据训练后,现在的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高度和广度,是以前的人工智能所达不到的。
我的理解是机器人的“大脑”原来比较笨,但通过大数据高强度的集中训练,它变得越来越聪明。见识多了,掉的坑多了,取得的成就多了,就更自信了,更有办法和主意了,能够听得懂人的话了。“大脑变得越来越完美,而且它已经超越了人类的记忆能力和反应速度。
一个人的专业度是有限的,有可能他写文章、演讲可以,但是他不一定会操作机器、写代码。但是人工智能既能够写代码,又能操作机器,还能够讲故事,演奏音乐,把若干人的共性集中到一个“大脑”上,我觉得这非常重要,它正在迅速改变世界。
《中国企业家》这一领域的剧烈变化,有没有给您带来启发?
刘永好:我认为光有非常聪明的“大脑”远远不够,还需要实施。
拿我们食品企业来讲,鸡肉、猪肉的分割、包装、筛选、搬运都有不同的人工,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我们新希望就有十几万员工,有好多人做着这些最基础的工作,简单又初级,尽管有一定的自动化,但本质还是重复劳动。
不管是装配线上的人,屠宰场里的人,还是汽车制造厂里面的机床加工人员,这些人能否用机器人来协作,来解放人,让生产效率更高?机器人这几年发展得非常快,无论是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还是服务类机器人、游戏类机器人,都已经在各自不同的领域有一定的基础了。
如果技术落地,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是,多数工作都可以用智慧大脑指挥下的智慧机器人来实施。那人类做什么?我们必须考虑这样的事。我们的企业必须适应、跟进,有所考量,找相关的人进行研究,一旦技术成熟或者技术突破,我们要在领域里成为先行者。

来源:视觉中国
如果真能实现,我们也算参与了社会的进步。这就是硬核科技所带来的时代进步,未来企业必须对这个领域有所认识、积极跟进和推动,否则被淘汰了都不知道。那个时候整个社会都将会变,人类有可能去做更有情怀的事,做更多享受的事,做更多能够驾驭理想的事,做更多飞跃的事。就像马斯克在考虑如何到火星上定居,有人在考量用什么方式能活到240岁。
《中国企业家》:能感觉到您对人工智能的兴奋,动力从何而来?
刘永好:我们的企业是做农产业的,做食品的,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产值也不低,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效率相对比较低,劳动力密集,那怎么才有竞争力?大家说用科技、要创新,科技创新怎么创?往什么方向创?这方面就要求企业必须跟进趋势、努力学习。
我年龄大一些,公司有一批年轻同学,他们很努力,很勤奋,对社会、对组织、对互联网的认识都比我强,我闲着没事就到处看看,去学习。我的企业家朋友比较多,有机会去向他们学习讨教,通过朋友之间或者是业务之间的关系。学习这些新的科技、新的趋势,新的发展、新的动向可能是我的一个兴奋点、兴趣点,我也很高兴,很幸福。
我也会看很多的书,关注社会变化、科技进步、市场进步和竞争力的变化,这只是一方面。书往往记载的是时间长一点的事情,而网络记载时间近一点的事儿,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儿,跟年轻人在一起交流讨论是现在的事,所以我喜欢跟年轻人、创业者、优秀的企业家、科技的先行者一块儿交流今天的事儿。对于历史我研究的并不多,我更感兴趣的是今天和昨天发生的事,根据它们去考量、去推测、去研究、去判断、去跟进未来的趋势,我觉得更有价值。
《中国企业家》:您自己用过ChatGPT吗?有没有在上面问一两个问题?
刘永好:那当然。OpenAI公司的ChatGPT推出没几天,非常火,刚有报道我就看见了,然后我就要求,公司的数字科技部门马上跟进,看看通过什么方法能够用得上。
我们海外有很多公司,他们给我一个手机,我说我必须要试一试,就用中文对它说话,首先说了“新希望”三个字,它马上就说:新希望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对未来的期盼,大概是这样的;但我又说“中国新希望公司”(因为国际上还有其他公司),它回答:中国新希望公司在中国是一个大的企业,是一个有历史的企业,是一个从事农业和食品的企业,是一个饲料生产第一的企业;我再问它新希望新项目在做什么,回答是农产品、食品、养猪什么各种各样的,基本是正确的。而且它可以用英文回答,准确度更高,来得更快,用中文稍微慢一点,内容没那么丰富。
这确实了不起,我要求公司一部分人先研究它、跟进它。
谈科技创新:用高科技来武装

《中国企业家》:可否举个例子,新希望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来实现“焕新”?
刘永好新希望旗下有一家企业从事冷链物流,从成立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把它定位于一家科技型的大数据公司,就是让冷链物流的所有环节在线:冷链车在线、车上的货物在线、物流相关人员在线、库在线。一切全都在线,就意味着数据是即时的,意味着我知道整个过程。既要在线看得见,并且要时时去把握它,推动它产生价值。
这家公司叫鲜生活冷链物流,下面还成立了一个叫“运荔枝”的数字科技公司,一开始就是上百人的规模,到现在是两三百人,做了4年,全是一些工程师在研究数字化。到今天我们的冷链物流差不多有200亿规模,有人告诉我,它是中国冷链物流的头部企业,过去这几年几乎每年都是翻倍的成长。
新希望有乳业工厂、食品工厂,必须有冷链配送、有车、有仓储,以前这些业务共用一个成本中心,有时候闲着,有时候又不够,很不科学,经常送货时一个车装不了多少,但是必须要送。我们就想把自己的各个环节,大概有10个亿左右的销售规模,集中起来成立一个公司,用新的合伙人机制,用科技来武装。
《中国企业家》用科技来武装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难题?
刘永好:我们解决了几个问题:第一,选准一个赛道。
中国冷链物流现在比较弱,我们判定今后会有一个大发展,因为消费升级,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以前都是家家户户在家里做饭,现在的年轻人做饭的少了,都是手机一点,外卖就到了。这种生活方式是不可逆的,并且影响的人越来越多,生产食品的我们必须适应它。怎么办?比如预制菜,中央大厨房,今天很多公司都在做。我们本来就是生产食品的,有供应链,有产业体系,食品品质能得到控制,而冷链物流领域还没有一个非常强的公司,这就是大赛道。
第二,它一定会快速发展;第三,还没有头部企业;第四,有没有可能我们争做头部企业。
要做头部企业我们该怎么办呢?第一,我们起步早,大概五六年前开始起步,那个时候还算好,一年销售大概有十来个亿。我们把自己的冷链车、仓储业务剥离出来,放到新公司里面;第二必须用新的机制。原有大企业里层层审批太慢了,用合伙人机制要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指挥,让年轻人到第一线,利益连接既是管理者,又是企业家;第三,一定要用高科技来武装。我们成立的运荔枝是数字化公司,坚持了几年下来,现在数字科技能力已经是一流的了;第四,以我们自己的十来亿销售为基础,尽可能向全国辐射发展。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提出每年倍增的目标。这几个思路目前看来都对,我们大概就是一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从10亿增长到30多亿,再到六七十亿,到百来亿,到二百来亿,就是5年时间。
《中国企业家》具体行动路线是什么?
刘永好: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根据要求来配备一切资源,包括用最优秀的人。我们的乳业总裁市场观念强,做过领导,有战功、有能力、有经验,想干事,就让他做。第二,无论面向内部还是市场,把最优秀的一帮人找过来。第三,通过加盟合伙的方式,整合一些航道里面最优秀的企业,现在我们差不多全中国50家分公司都是合伙制企业,都是股权连接。
第四,我们用大数据武装的数字化体系来做车的调配、库的管理和物的跟踪,这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分析痛点。痛点是什么?很多餐饮公司、连锁品牌企业都是龙头企业,他们要的是第一能够保证及时供应,第二品质一定要保证,这点最难,第三要随时监控质量,路途上有没有被污染,有没有调包。我们就针对痛点,用数字化能力解决这几个问题。所有的人车货全在线,看得见,他就放心了。加上我们是生产食品企业,从源头对品质有最好的保证;我们还能够守时送达,又有品牌的背书,那么当然他们就愿意跟我们签合同,拿到大订单。
这个时候反过来看,谁在帮他们运输?结果发现全中国25万辆冷链物流车,绝大多数司机是个体户,一对夫妇买了一两辆车自己开。他们也很难,为了找业务要拉关系,今天可以运,明天运经常又不满。我们说你不用找了,我给你,你只需要把车改造成符合我们标准的就行。

告别互联网传统打法:根本不烧钱

《中国企业家》什么叫符合新希望的标准?新希望最终想建立一套什么样的打法?
刘永好:第一你的控制系统跟我们连接;第二车况要求必须高,不能出差错;第三按照我们的规则来做。你不够标准,我们可以专门定制给你,比你去买还便宜,金融机构还可以提供一些支持。他们很高兴,更重要的是不用去找业务了。
就像滴滴打车一样,你注册登记符合标准以后,每天早上起床,一按手机就开工了,马上运荔枝系统告诉你:去离你家300米的工厂拉什么东西,去离你家500米处去拉什么东西,最近的东西全部配在一起,然后要拉到数字控制算好的一个指定的地方,最节约,效率最高,满载率更高,又及时,而且整个过程看得见。
对于厂家来说,我的货在哪里、出发没有、中途是不是停了,大数据、智能化搞得明明白白的。对于个体司机来说,参加一个组织体系以后,货源有保证了,业务饱满了,钱的话都是人家给你的,通过这边转了一道基本上不赚你的钱,我们要的是规模的效益。投资也高不了多少,就是配置更好的车、安更好的控制体系。但通过参加我们的组织能够增加20%的收入,为什么不干呢?
《中国企业家》这个过程中,收支如何保证?相比传统的互联网打法,传统产业有何不同?您有何经验?
刘永好:比如冷冻库的建设,成本高,要很多钱。我们先自己建了一些标准的示范库,还是觉得太重了,建不起,后面发现有的公司建了好多的库都闲置着,我们就跟他们谈租用,到今天就变成了:货是别人的,库是别人的,车是别人的,我们是一个数字化的全链条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
在这种格局下,我们告别了传统的互联网打法:首先我们根本不烧钱,所以几乎没有大亏。一开始的时候稍微有些成本,到现在不但打平,每年还有一些利润,往后走利润越来越高。我不是烧钱来的,而是根据产业发展的自身的规律逐步垒上来的,这样做以后不但冷链物流问题解决了,而且很多厂家让我们帮他们做采购,因为我们有渠道,这就是商流服务了。
另外有些客户对调味品有很多需求,问我们是不是可以帮忙配,我们就生产了各种各样的调味品;还有些加工需求,中央厨房也带动了。其实产业链的互动进步,这些事儿我们的草根知本在做,里面好多产业就是这样做起来的。
这就是我们的学习之道:首先要注意形势变化,尤其是年轻人所引领的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生活消费习惯的变化;然后以适应这样的变化为原则来进行组织调整,应对新的格局,解决组织的问题,资金的问题,科技的问题,体系的问题。我们有一批年轻人就在做这些事,那么我要做的就是给他们鼓励,发现有机会,就建议他们去尝试。

关于公司未来:变化是渐进的,新老赛道都是主业

《中国企业家》:很多人对新希望的印象过于传统,觉得是一家做饲料的、养猪养鸡的公司。在你心目中,对新希望的描述应该是什么?
刘永好:新希望是做农业的公司,做食品的公司,做养殖的公司,谁都知道我们饲料做得最多,全球都是最顶级的;我们也养猪、养鸡、养鸭、养牛,同时也生产肉蛋奶产品。这是我们一直做的事,有40多年历史了,一步步走过来的,比较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在传统产业苦苦耕耘,有十几万人的规模,全产业链覆盖。

来源:视觉中国

但是对一个公司来说,时间久了,公司大了,产业的传统性也决定了它一定会得大公司病。人多了组织多了,我们在全国各地有几百家工厂,而且老同志也不少,效率不够高,决策比较慢,创新不足,跟不上市场和形势的变化,这是肯定的。
所以说我们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对这家传统的有历史的公司进行变革,希望组织更年轻化;第二是用更多的科技来武装企业;第三是让分配机制更灵活更有序;第四是强调企业的文化和社会责任。
这种变化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因为你有10多万人,那么大的体系,变化很困难,但必须得变。我们让它慢慢地变,而且市场也在变化,养殖行业受“猪周期”影响波动又大,一会赚钱了,一会亏损了,也是不容易的。
我们腾出一只手来抓一些创新的发展,例如成立草根知本,这几年围绕农业食品的一些新的趋势、新的变化、新的格局,做一些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产业及产品,包括刚才讲的冷链物流、预制菜、调味品、休闲食品、植物肉等。现在看起来的话,总体是成功的。草根知本刚刚成立8周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应该说可喜可贺。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大家有自信,有方向了,我们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到前面了,组织也更有活力,更有战斗力,而且看得见未来一定会成长。这中间也有过波折,一开始创业难,第二年又亏损,规模也上不来,也会担心红旗能够扛多久。现在逐步走过来了,我认为也是新发展。
不管是老赛道还是新赛道,都很重要。因为老的赛道规模很大,很传统,要变革;而新的赛道要用新的机制、新的科技、新的思维、新的办法去快速抢市场。这两个赛道都叫我们的主业,可以说一个是老主业,一个是新主业,焕新就是在老主业和新主业的切换上做文章。
《中国企业家》:去年您曾发起一个倡议,设立企业家日。任何时间,我们都呼吁企业家精神,在这个时代,您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是什么?
刘永好:我理解的企业家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段含义是不同的。
创业初期,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你要有胆量,认真去做,不怕吃苦,企业家精神就体现在胆量和吃苦、拼搏上。今天的产品几乎过剩了,包括海内外形势和今年的消费状况,大家的压力也特别大,这个时候更要有信心,要有硬核的科技,另外还要把握消费的趋势。但企业家精神里面的坚韧、吃苦、拼搏,这些内核不会变。
另外企业家精神还有一点是寻找和把握趋势。趋势是什么?现在大家都觉得新能源迅猛发展,是不是可以去做太阳能?这肯定是趋势,问题是多晶硅、单晶硅去年的价格大概是将近30万一吨,而今天的价格6万一吨。你行动得早,成本能够控制,以前赚的钱能顶得住,新进去的话,也没有跟上趋势,有可能变成你的坟场。
另外,今天有很多人讲产品品牌。品牌当然重要,它决定了你的产品好不好销,其实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品牌,就是你能不能够认准趋势,坚决跟进,得到社会、市场、合作伙伴和政府的认同,能够在新的趋势里面保持前行。当你企业的品牌硬,产品品牌硬,你一定成。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tougao@iceo.com.cn

END 
值班编辑:王怡洁 审校:张格格 制作:张怡然

关注“中国企业家”视频号

 看更多大佬观点和幕后故事


[ 推荐阅读 ]

本文链接:https://mid-journey.vip/midjourney_46.html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